此外,恒隆地产约70%的内地商场以奢侈品为主,贡献超过80%租金,尽管今年第二季公司对中国市场持乐观情绪,但由于零售和以股代息潜在的摊薄,因此股价年初至今仍下行26%。海外旅行持续恢复、日元较为便宜和以及竞争激烈,可能导致2024财年租金下降。
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,南方都市报、N视频、南都娱乐策划主办,联动文化机构、行业协会、高校、音乐平台、音乐厂牌、演出空间等各方力量共同打造的,年度大型原创粤语歌项目——岭南新民谣·粤语季于8月28日重磅启动。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嘉宾、高校音乐艺术及方言学方向专家学者、音乐人、音演文娱领域高管、本地音乐厂牌及演出场地主理人等逾150位嘉宾齐聚一堂,共同见证项目盛大启动。
活动现场,嘉宾们就“粤语歌50年带来了什么”“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粤语歌”两大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。关于与粤语歌的独特缘分和故事,对粤语歌的传承与创新的看法,对本季活动的期待和建议……大咖们各抒己见,金句频出,干货满满。
话题一
粤语歌50年带来了什么?
刘瑾(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)
粤语歌承载着粤语文化,而语言是让人们唤起乡愁、让城市留下记忆的非常好的抓手,音乐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年轻人记住自己的家乡、语言与文化。
粤语歌处于振兴之后再出发的阶段,越来越多的人正意识到粤语歌的重要性,期待粤语歌能够与传统民俗音乐相互包容、融合,传承并振兴岭南流行文化,成为粤语文化立足大湾区、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的“排头兵”。现在的流行音乐作品很多,精品很少,能够让人记住的精品比一千首、一万首泛泛之作更加有意义。期待这次活动甄选出精品粤语歌,并为精品提供强大推广。
王璁(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副院长、爵士音乐家)
我觉得粤语歌50年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美的一种追求。50年前的粤语歌很有美感,既有音乐性,也有文学性,还很有生活味道。如果再往更高的学术层面上讲,它还为流行音乐在创作表演和音乐理论上开创了一种新领域。
在我看来,粤语歌曲截至现在,已走过三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从借鉴英文歌发展到舞台上表演的粤语歌,比如《啼笑姻缘》,而且大多是和《万水千山总是情》《京华春梦》等一系列影视剧相关。接着就是和电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品,例如许冠杰的一系列代表作,跟城市、跟市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。到现在则是和西方的音乐元素融合再创作,很多海归音乐家回到中国内地、香港后,会把很多西方音乐的元素与精华,比如R&B、Fusion、Hiphop等融进粤语歌的创作里。
粤语有九声六调,光说出来就已经很漂亮和动听。所以,有时候粤语流行歌的表现手法和编曲可以略微回归到语言、旋律上面,不需要进行太多的美化与加工,把它干干净净地呈现出来就已非常好听。为什么大家会想念七八九十年代的粤语歌?其实很大原因就是当时作品的每一个字、押的每一个音和韵都特别讲究,也特别干净与清纯。
林伦伦(著名语言学家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,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)
粤语歌50年,我认为它走过了一条并不坦途的发展道路。我们曾经历过大家都怕粤语会被丢掉的阶段,如果丢了粤语,粤语歌就会丢掉,因为粤语是粤语歌的载体。现在有一个好的现象是,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,对于粤语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。我们知道很多外地人学习粤语都是通过看粤语电视剧,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几十首粤语主题曲,这种学习与融入的过程加速了粤语歌的流行,成就了它的风靡。
对于粤语歌未来的发展,我觉得,只要歌词写得好,曲谱得好,大家喜欢唱,尤其新的粤语歌在审美趣味上、在创作方法上要符合青少年的欣赏习惯。
侯兴泉(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、广东省数智华文重点实验室主任)
什么是好的粤语歌?什么是经典的粤语流行曲?我认为就是歌词和音乐结合得最完美的作品。比如《上海滩》的主题曲,它的风格很传统,不需要过多的修饰与加工,旋律和粤语的声调走向就已匹配得相当好。
再看音韵层面。粤语跟北方方言最大的不同,就是非常系统地保留了入声的系统。而入声在歌词创作中具有特殊的表现力,入声最大的特点是它一发就收,非常短促,能够在音节上给人一种要么是铿锵有力,要么是抽泣的感觉,能够很形象地用声音去营造意境,这是粤语本身在旋律当中所拥有的特性。
声调层面,粤语的声调非常多,能结合不同的音域、旋律,满足不同的感情表达,因此也给歌词创作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,不管是原创的音词填谱,还是改变的音谱填词,都能游刃有余地将声音和旋律进行优美的搭配。
叶志海(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)
在我们那代人心目中,粤语歌的流行是一种时代风尚,它的繁荣和当时的经济有关,能唱两句粤语歌在我们小时候是引以为荣的事,这其实是人们对于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的向往,这种向往在改革开放初期表现最为明显。当时粤语歌的流行,也带来了一股新风气,让我们看到了沿海地带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直白且炙热。
对于粤语歌的发展,我觉得流行是具有时代性的,流行如果想要成为经典,就要经受得住时代的考验,纵观好的粤语歌能够成为经典,离不开它所蕴含的文化,这种文化表达体现了人类普世而朴素的精神需要,这也是粤语歌之于过去与现在的意义。可能有人认为一个文化到了需要抢救和保护的时候,是不是说明它已经式微了,其实也不尽然,我们回头再看粤语歌,那些经典依然还是经典,流行趋势可能会改变,但流行是不会消亡的。
严修鸿(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、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)
粤语既能够“通天”又能够“透地”,“通天”指粤语可以变得很典雅,“透地”指粤语接地气。我希望我们的方言文化能够大放光彩,甚至为中国的其他地方方言树立旗帜,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自己的方言,像粤语那样创造出有个性的作品,并且汇集在一起,整个文化就显得丰富多彩、千姿百态了。
张家诚(中国香港作曲家及制作人)
我一直觉得流行的元素就是能够记得住,听一遍能够记得住的东西才能够普及化,才能流行出去。尤其是现在我们看短视频,如果你10秒钟抓不住他们的耳朵,他们就会刷到下一首。因此,把有记忆点的东西前置,也是我创作上的一个小变化。
第二点是歌必须要贴近歌手,流行曲除了琅琅上口之外,还要思考怎么样把歌手个人的风格凸显出来。每个歌手都有他的声音和人设,我们写歌不可能只写一个简单的demo,然后给一大堆歌手去挑,这个在一些商业模式是可以的,但是对歌手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不大。我们创作的时候不能普普通通写一首歌,还要去想歌手是谁。
石广生(华星演艺董事长)
50年来粤语歌给我们带来了功不可没的贡献。
第一,粤语歌在音韵、用词押韵等方面都保留了古代词曲和诗词的一些特点。今天我们探讨岭南,还强调是粤语,就是传承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文脉,我觉得这个才是活动最重要的一个意义。粤语歌除了承载语言、文学各方面的文化之外,还保留了很多传统的岭南民俗、岭南生活方式。
第二,粤语歌跟岭南地区敢为天下先的风气也紧密相关。我记得90年代初,广东的艺人在北京非常吃香,很多不懂广东话的人也会喜欢粤语歌,甚至唱得比本省人还好,这就是文化的魅力,润物细无声,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。
第三,粤语歌的发展打破了过去只有民族唱法、美声唱法的观念,使得我们的文化百花园多姿多彩。乐器搭配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,同时也带动了很多新人,更发展了广东的唱片行业和音乐产业链,包括演唱会行业,改革开放以后前几批歌手很多都是从广东走出去的。
第四,粤语歌不仅讲风花雪月、风土人情,讲接地气的人间烟火,还弘扬着一股爱国主义精神、家国情怀和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。比如说《万里长城永不倒》传达了爱国主义精神,《沧海一声笑》传递武侠精神,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天地正气。
今天借这个机会,我也愿意与在座同道一起努力,挖掘我们本土的作品,讲述好我们岭南自己的故事,培养我们岭南自己的粤语音乐人才。
晴朗(月与歌音乐厂牌主理人)
粤语歌跟其他语言的歌曲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,除了“粤语”这两个字。我们在做这个行业的时候,有三个过程:先找到自我,然后创作自我,再去彰显自我。
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,首先找到自我,就是找到我们所使用的这一门语言,它是怎么来的。粤语这一门语言跟北方话也好、闽语也好、湘语也好,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一门语言,但是粤语有一个特点,它是被联合国承认的语言,这也是比较少有的。
第二,一定要创作跟我们的土地、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的歌曲。在广州或者整个大湾区,我们要创作出跟在地文化相结合的东西,才会有生命力。比如1974年的《铁塔凌云》讲述一个香港人去全世界各地旅游的时候,最后发现原来他最爱的、最思念的、有最深感情的是香港。这个是许冠文的作品,最后它才能保留、流传,才能成为我们一代一代输出去的作品。
第三,彰显自我。像南都做的“岭南新民谣”,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,也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挑战。因为粤语歌的创作难度可能是全世界独一份的了,粤语有很多声调语言,已经不是按照常规在创作音乐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们的政府、媒体和民间力量一起联手,把粤语歌在广州、大湾区,在全世界一亿多人使用这门语言的地区发扬光大,就是我们这个行业里最希望看到的事情。
邓澄(词曲作者、音乐制作人)
我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,从小就在长辈们的耳濡目染下听粤语歌。毫不夸张地说,粤语歌已经种在了我的脑海和血液里。
我是粤语歌《晚风心里吹》《嘉禾望岗》的作者。前者在创作时加入了一些80年代末、90年代初的港乐元素,再加上李克勤老师的演绎,被不少朋友评价为很有“老歌的味道”。后者的词曲都由我来完成。嘉禾望岗是广州一座很有骄傲感的地铁站,对我来说具有特殊的感情。为此,我在粤语歌的传统基础上,借鉴了张家诚老师、林健华老师的一些作品,再融入陈奕迅2000年前后流行歌的风格,加入了一些新的编曲、词曲,最终完成了这首《嘉禾望岗》。
接下来,我会以词曲作者和制作人的身份,创作出更多适合当下的作品,为粤语歌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。
陈俞霏(唱作人、歌曲监制,明星级声乐导师)
很多80年代的粤语歌朗朗上口,旋律有一种特定的走向,词写得特别好,Beyond、林子祥、许冠杰……粤语歌的传播性非常大,我觉得这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情。
除了最经典的那一批粤语歌手,现在也开始有新生代的粤语歌手出现。其实年轻人更喜欢听到的是音乐本身,而不是语言本身,我们可以用音乐本身来贴近年轻人,这是我做创作这么久的一个体会。用他们更喜欢的音乐,加上他们能听得懂的歌词,以前的歌词讲的可能是山盟海誓的恋爱,现在可以写打工人的心态。粤语歌想传播起来,歌词要更有趣、更贴近生活,那年轻人就会喜欢了。歌曲旋律流畅,传唱度可以很广,如果一旦贴合年轻人共情的某一个点,那肯定很快就炸开了!我们的粤语歌也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。
我希望岭南新民谣·粤语季可以无限举办下去,比如举办一个粤语歌唱比赛,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加;粤语季可以搞一个排行榜、粤语歌榜单,给我们这些新乐队、粤语歌爱好者一起玩,我相信会更好。
小刀(光芒enlightening主理人)
我们一直都在用黑胶、卡带等形式推广粤语歌,属于我们的故事都可以在粤语歌的年代感中找回来。粤语歌给了我们特别大的一个回忆空间。粤语是一个重要的语种,不能简单称之为方言了。粤语歌曲一定会有博大的发展,会变得越来越有表达能力、越来越强大、越来越深远。
卢日荣(音乐唐人馆主理人)
粤语歌过去50年的发展,带动了相关许多产业发展,为很多相关工作人员带来有了收益的机会,也带动了大湾区的消费。
我对这次的活动非常期待,希望本次活动能够为粤语歌的未来发展增添更多创新,为广州流行音乐行业带来更多发展,增加投资人对粤语歌发展的信心,令大湾区的音乐发展赢得投资人的青睐。
话题二
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粤语歌?
马波(作曲及音乐制作人,华南理工大学当代音乐创作中心副主任、艺术学院音乐学系主任)
粤语歌在过去处于非常主流的位置,现在也同样非常重要。我认为可以用一个故事把经典的粤语歌串联起来,同时推出新的经典歌曲,全场用粤语进行演绎和对白,形成一个像《猫》《歌剧魅影》那样的粤语音乐剧。这部音乐剧的名字我甚至都想好了,就叫《岁“粤”如歌》。如果成功的话,可以延续几十年,向全世界推广。
朱虹(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)
从专业的角度出发,我希望本次活动,能够更多体现地方特色,传承地方语言文化,同时在编曲上将传统的民谣、民歌、民调与现代化的新元素、新手法、新技术融合创新,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粤语歌,关注岭南新民谣。
郑敏(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馆长)
粤语歌是粤语地区母语文化的重要代表,歌曲承载了地域文化特色和集体记忆以及情感共鸣。在创作时应考虑到它的身份认同性,同时需把握风格的延续性,根据受众特点打动听众,注重作品打动人心的品质。另外,复兴粤语歌,还要做好推广工作,善用媒体和媒介,发现和推广优秀的歌手和作品。期待粤语歌未来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,继续传承与创新,焕发新的活力。
解承强(著名词曲作家)
粤语歌最早是香港流行音乐业界的音乐人创造了大量特别生活化、特别反应现实、反映社会的作品,受到了广泛关注,继而传到了东南亚。改革开放后也传到了内地,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。粤语歌的影响力还在,它背后有我们的历史、有我们的文化,是一个可以持续做的事情,我们有很多可以努力的方向。
岭南新民谣·粤语季就是在一个最合适的时间点先行,掀起一个小浪潮。我希望这个浪花起来以后,可以带动大浪滔天,带动我们的粤语歌文化,让本地音乐更加繁荣昌盛。对粤语歌的未来,我就一句话:大家大胆地去创作,大胆地走向未来。尤其是年轻人,在这样一个流行歌比较普遍的年代里出生长大,他们更有创作的魄力。岭南新民谣·粤语季如果能坚持办下去,我相信会越办越好,作品会越来越多。
林健华(著名词曲作家及制作人)
粤语歌和民谣真的很搭,我本身是玩民谣出身的,这种音乐形式特别能表达我们的心声和社会风貌。粤语歌本来就很有历史,现在借助岭南新民谣·粤语季这种形式来推广,我觉得这个方向特别对,这算是把粤语歌和本土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。
一直以来,我们都在借助像陈奕迅、张学友一样有影响力的粤语歌歌手来帮助推动粤语歌的发展,但时代在变化,不可能一直靠他们来引领粤语歌发展,我们还需要新的力量加入。最近这几年,无论是香港或是岭南这个区域,我开始看到一些音乐创作和演唱的“明星级”苗子,这正正代表了粤语歌新的力量。
现在粤语歌市场比以前更好。第一,以前香港的媒体数量比较少,要照顾的人群也比较少,有时候我们创作的歌曲可能会按照媒体的喜爱方向去做,粤语歌的题材、音乐风格会相对狭窄很多。现在粤语歌的题材涵盖更广,出现了非遗、文旅、民生等题材。第二,大湾区是我们做粤语歌的人的一个福地,livehouse、演唱会这样的载体越来越多,也为粤语音乐人提供了孵化、成长的土壤。第三,粤语歌有了更好的版权保护制度和收益保障。
我们生活在这里,我们是土生土长讲粤语的人,做粤语歌是我们作为创作人的情怀和使命感。媒体同样会有这样的情怀,会将其视作自己的责任来推动。我很开心今天能够看到南都和这么多媒体、业界不同领域的人,我们同心协力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。
陈珀(著名编曲及作曲人)
粤语歌朗朗上口,歌词传达了我们在人生不同的阶段、不同的角色、不同的生命状态里,我们曾经有过的困惑、高兴、迷茫……它的很多经典的歌词、非常美好的韵律,深深植入到我们的意识形态里。粤语歌给予了我很多的滋养,把一些人生的哲理或价值观,包裹得非常美好地给我们的意识吃进去。
我个人觉得歌曲的制作很重要,从前奏、间奏和尾奏,到歌手演绎的歌词,每一个地方都有让人值得留恋的地方,从头到尾都像一个艺术品一样,那么它可以穿越几十年。其次,粤语歌的推广也非常重要,就像《黑神话:悟空》一样,粤语歌也是我们非常大的一个宝藏,可以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。粤语歌怎样与当下的年轻人联接?我觉得就像做菜一样,以前我们可能是炖鸡吃,现在能不能烤鸡、炸鸡吃呢?我们按照年轻人喜欢的方式,把电子的、嘻哈的,Rap的……很多现代的元素加进去,用这些制作手段把粤语歌制作成年轻人喜欢“吃”的样式。
粤语歌要振兴,应该让各种各样的风格共荣、开放,鼓励大家多创新。岭南新民谣一直做得很好,给予媒体上的支持和宣传,希望这一季“粤语季”能够打造出粤语歌的奇迹。
赵海舟(广州酷狗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)
今天是做音乐最好的时代。过去有段时间音乐人都很穷,大家靠音乐都挣不到钱。但今天知识产权得到了极大的保护,你把歌放到平台上,收益是清晰的,今天做音乐是可以有钱挣的。我永远说音乐是一个好东西,可以做百年,即使以后我们到了开飞机、坐飞船上班的时代,音乐还是一样存在。
我们永远要把关注放在“人”的身上。一首歌火,有好的旋律、好的词,但最终还是要有好的“人”,像以前有陈百强、陈慧娴、张国荣,他们都是很有魅力的人。往往是人把歌带火了,所以我们不要忘了“人”。
我特别喜欢听粤语歌,从小就听张学友、刘德华。我的女儿在广东出生,14岁了不会讲一句粤语,因为没有粤语的环境。现在这个时代很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奖励,让我们重新再出发,再造粤语歌的好时代。酷狗音乐作为平台,我们多给流量支持。
张星伟(广州市政协委员、广东连越律师事务所律师)
今年我向广州市政协提交了一个提案,叫做《打造粤语歌文化名片,助推广州高质量发展》。我认为粤语歌是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,粤语歌不止是娱乐,实际上它是用文化来赋能经济社会发展,它也是新质生产力。
对于粤语歌的下一步发展,我个人认为要用“复兴”这个词。粤语歌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,比较兴盛的时候是八九十年代。粤语歌的内涵非常丰富,有对爱情的歌颂、对人生的思考,有家国情怀、爱国主义。我们要先把这个市场做起来,把观众聚集起来,才能够产生进一步新的原创作品,复兴粤语歌八九十年代的辉煌。
我认为粤语歌下一步的创作,要打造能够产生共情共鸣、能够深入人心的歌曲。整个音乐界缺少的不是演唱的技巧,希望我们广州的粤语歌创作和演唱能够加深对生活、对时代、对人性的理解。很多专业歌手唱歌的时候,是用生命、用灵魂唱歌,如果创作人能够做到这一点,粤语歌才能真正有生命力、才会生生不息。
谭彦斐(海西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)
粤语歌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,现在已经走过50年了。我们小时候听的粤语歌,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,它代表的是一种“小爱”的情怀——友情、爱情、生活。当时很多粤语歌都是琅琅上口的,包括岭南地区的民谣《月光光》,让人记忆深刻。到了2000年之后粤语歌更多体现的是一种“大爱”的情怀,曲风更加磅礴。到了今时今日,粤语歌要进行一个融合,粤语歌虽然更多的是来自香港,但我们正在做粤港澳三地粤语文化的融合,我们可以把“大爱”和“小爱”汇集在一起,形成我们新时代的粤语歌曲。
现在听粤语歌的人群有两波,一波是以前听《劲歌金曲》、经典歌曲的前辈们;现在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普及给年轻人。我觉得要创作朗朗上口的粤语歌,歌曲的故事能够触动年轻人,歌曲本身不是为了唱而唱,每一首歌代表的是一个故事,它可以是大故事、也可以是小故事,能够引起听众共鸣的歌曲,必定是市场中能够火的歌曲,所有歌曲都需要贴近这个市场的需求。
我们这次岭南新民谣·粤语季办得特别好,它本身就带来对整个粤语文化、粤语歌曲发展的一种认知,我希望它能够站在我们大湾区的主场上,向全国辐射,把粤语歌曲、粤语文化带出去。
刘莉旻(粤语唱作人)
粤语歌不能仅仅是用语言类别去界定的某种音乐类型、风格,这样的做法很标签化、符号化,是有局限的。
我觉得粤语的背后不是一种所指,是一种能指,它背后是一种文化现象。这种文化现象并不限于音乐本身的词曲演唱,还包括音乐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。当我们去谈论粤语歌的时候,我们应该把这些放在一起。
说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粤语歌?应该把它交给大众去评判。只有让粤语歌真正走到大众面前,让它接受褒奖和批评,让大众越来越多地讨论粤语歌,它才能走进更多受众心里。
阿庆(音乐制作人、与非门乐队创始人)
我认为粤语歌最重要的是歌词。粤语历史悠久,唐宋许多诗词可能就是用粤语写的,如果用粤语朗诵,你会发现那是最美的。回溯粤语歌的发展历程,我们有大量词人用心地把粤语的韵律跟流行音乐相结合。现在我们也需要更多的粤语词人,用心研究如何将粤语的韵律、节奏与当下的音乐结合起来。
现在有关于“塑料粤语”的评论,我觉得没有问题,这说明全国人民都喜欢粤语,喜欢听粤语歌。希望我们大湾区的音乐人、喜欢粤语歌的人,一起做得更好,把词、韵律、节奏结合得更美,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《情人》和《千千阙歌》被大家喜欢。
李奕瀚(玩具船长乐队主唱)
作为在粤语系大湾区这片土壤开出来的音乐,粤语歌应扎根于这片沃土里,而不是单纯的只换成粤语演唱,而应让粤语歌的韵律及在地文化完全融合体现,让哪怕听不懂粤语的群体,从音乐本身即可听出萝卜牛杂的岭南生活画面和人文思想,期待未来还能听见原汁原味的粤语歌曲!
俅其(独立音乐人,空山乐队吉他手)
00后的时代来了,他们对音乐和所处生活环境的理解,与我们那一代很不一样。在一个非常宽松的创作环境下,他们可以跳离以前的创作方式去存在,现在很多粤语音乐人也在做一些很风格化的作品。粤语歌应该有一个更多元化的未来。我希望岭南新民谣·粤语季多办一些线上、线下的音乐创作分享会。希望活动越办越好,更多人加入到粤语音乐的创作大部队。
萧伊谷(音乐人、演员)
我最近在听很多经典的粤语老歌,但我也非常喜欢听粤语新歌。我非常喜欢一些独立的粤语音乐创作人,我喜欢那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状态。做一首好的粤语歌,首先要去找很熟悉这个语言和韵律的人,不要浪费了粤语的精髓,但在形式上它可以更创新、更国际化,中西结合,甚至可以把粤曲、粤剧这些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和当下年轻人关注的动漫、电影、新元素融合在一起。
邓千荧(创作型歌手)
现在创作一首粤语歌,它的变化可以更多,成本可以更低,我们需要把这些都用起来,用到新歌曲的创作上面。我不太建议粤语歌一直停留在那种怀旧、复古的阶段,不然,它的路会越走越窄,就只能一直走到发烧碟那里去。
作为广东的创作人,我很想把押声调和押韵的歌词创作拿回粤语歌的创作中,这正是粤语歌的魅力所在。它能够一直被保留或者被那么多人喜爱和着迷的点,就在这里。粤语歌的魅力要被尊重和发扬,要传播出去。希望通过岭南新民谣·粤语季这类活动,把粤语歌的精髓宣扬出去,让更多不同地区的人们都知道这一点,知道这个艺术的精髓所在。
招积亮(粤语歌达人、歌手)
如果粤语歌要发展下去,需要本土的所有音乐人一起来做这件事情,最重要的是先树立文化自信。年轻一代的人对于粤语文化还不是太了解,树立好文化自信才能够进行很好的传承。其次是要有文化追求,认真踏实地去做这件事,这样粤语歌才有机会走得更加长远。
胡椒(捹FING3厂牌主理人)
岭南新民谣的活动如果有更多包容性会更好,因为民谣是一个很广泛的音乐风格,不只是拿着一把吉他唱歌就叫民谣,它还包含了很多东西。如果包容性多一点,会令它更丰富。我希望岭南新民谣·粤语季越办越好,让更多唱粤语歌的朋友都来参与。
高源(太空间副总经理)
太空间作为一个场地,它一方面服务音乐人,另一方面服务观众,我们是链接这两方之间的纽带。在现场音乐的打造上,我们希望能够创造更多机会,让音乐人有一个好的现场体验。
太空间自从开业以来,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断扶持粤语新人和乐队,让更多好的作品、好的音乐人能够被看见。
场地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,但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观众、粉丝打造一个专门针对于粤语歌的社群,能够有更多联动,有更多不一样的可能,从演出之外衍生出来的玩法和活动,甚至可以和很多商业进行不一样的融合。我是东北人,但我从小听粤语歌长大,我觉得粤语歌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从风花雪月唱到柴米油盐,转换无缝衔接,非常丝滑,这里面可以挖掘的东西是很多的。
King Sir(粤语歌达人,实体唱片收藏家)
对于粤语歌的创作者来说,无论作曲、填词,首先要想的是怎么让它朗朗上口,让大家更好地接受,让歌曲受到年轻人的喜爱。只有让年轻人喜欢,他才会去唱,它首先要流行起来。这也是让粤语文化、粤语歌曲这种“宝藏音乐”传承下去的最好方法。我们现在广州很多本土的年轻人都不会讲粤语,连土生土长的广州人都不讲粤语。我在学校里当老师,要让更多年轻的学生有机会听到很地道、很口语化的粤语歌,令他们喜欢,吸引他们,他们才会去自觉地分享、去了解粤语的魅力。粤语歌要传播,关键的是我们要喜欢它。
我觉得岭南新民谣·粤语季不要只局限在岭南地区或者大湾区,现在很喜欢粤语音乐的地区,包括重庆、成都、东北……内地很多地区的人可能比粤语区的人更加热爱粤语歌,更有情怀,所以要把这个活动的影响力发散出去。
监制:戎明昌 刘江涛
总统筹:贺蓓
执行统筹:钟欣 丁慧峰 林经武 彭思敏 陈成效 刘晓雨
采写:余晓宇 蔡丽怡 吴凤思 蹇玥 陈泽然 钟欣 林经武 丁慧峰 刘益帆 王清晨 李春花 陈艺丹
编辑:刘芳 郑若琳 陈逸芬 彭思敏 蔡思思
视频:朱俊毅 林经武 林耀华 邵凡
摄影:钟锐钧
视觉统筹:关健明
视觉设计:金国华 尹洁琳 高爽 谭肖愉 张博
执行:李丹 郭慧聪 李伟君 刘尉
实习生:伍雅琪 黄玉枫 李玥 郑润 申诺冰 林敏倩 周琳麟 凌浚鑫 王嗣彤炒股配资介绍